台中市日治時期的町名

--

台中是台灣第一個制定町名的城市?台中早在1913年,就出現了對町名制定的討論,並歷經了町名修改,先是在1916年公告通稱町名,以及後來的一些反對意見後,台中市在1926年實施町名改正,正式設置「町」之行政區。

關於町名

市町村下的「町」

說到「町」這個日本特有的行政區劃,就要先談談日本的行政區劃制度。日本在明治維新以前,工商業發達且人口聚集的地方稱為「町」,例如常見的城下町、門前町、宿場町,農村地區則稱為「村」。在1868年明治維新後,由於部分町村的規模很小,町村的數量過多造成現代化行政的困難,日本在1888年即實施町村大合併,並同時公布市制,在人口較集中的地方設置「市」,形成日本至今的「市-町-村」(類似於台灣「市-鎮-鄉」的層級)。

本篇的主角─町,是指「市-町-村」下更細的劃分,會設置在市町村的中心地區,有的還會再細分為「丁目」,成為□□市/町/村○○町△△丁目◇◇番地,在町外圍的郊區則是設置「大字/小字」,□□市/町/村○○大字△△字◇◇番地

台灣的「町」

在日治時期的台灣各城市,自1900年代陸續實施市街改正(道路重劃和拓寬),隨著市區發展擴大以及新街區形成,各地當局在1910年代開始討論劃設新町名。制定町的範圍大多是市街中心和鄰近較繁榮的地區,各地在早期會公布作為一般俗稱的「通稱町名」,在後期則是實施「町名改正」,將町名改為地籍上的區劃,也是人口統計的最小單位,相當於大字的層級。

台中是最早制定町名的城市?

暫定町名公告

在與町名相關的討論中,可發現最早的,是1913年《臺灣日日新報》中關於台中町名的報導,而台中也是第一個公佈暫定町名的城市;其他地方如台北、基隆、新竹和台南則是陸續在1916年才有相關報導,或許台中是台灣第一個對町名制訂有相關討論和公布的城市。

在1913年11月,津島吉兵衛等人在台中公共團,討論台中街該如何命名町名,並在後來討論出了29個町名,其町的劃設是以道路為中心,沿道路兩側為同一町名的方式劃設,計畫在1914年初實施。

後來或許是覺得,原訂的町名沿用了太多地名舊稱的元素,會不便於使用,所以在1914年9月公告了一系列暫定的町名(假定町名)如下:相生町、末廣町、若松町、老松町、元町、幸町、新高町、千歲町、壽町、彌生町、綠川町、有明町、日吉町、初音町、旭町、新富町、錦町、寶町、高砂町、榮町、綠町、有樂町、橘町、泰平町、曙町、東雲町、松山町、干城町、北岡町

這些町名都充滿了日式風情,其中只有少數的命名具有當地脈絡。綠川町取自一旁的「綠川」(綠川在1912年被命名);新富町位在過去台灣省城外的大墩街,日人初到台中時,在大墩街旁設有新町、富貴街和常盤町,故取當地新町和富貴街的首字成為「新富町」;而北岡町或許是指台中市區北側較高地勢的大墩丘陵。

台中街暫定町名,可見町名修改前後對照

町名修改

在1914年公布的暫定町名使用了一陣子後,以及經過台灣總督府的意見和台中街官民的討論,在1916年10月14日的官民協議會中,決議再次修改部分町名,將原定的部分町名修改,改為30個町名,新的町名如下:若松町、初音町、柳町、新富町、錦町、寶町、大正町、榮町、綠川町、橘町、川端町、末廣町、旭町、村上町、利國町、幸町、明治町、千歲町、壽町、老松町、敷島町、木下町、有明町、櫻町、楠町、花園町、曙町、高砂町、干城町、新高町

其中較特別的修訂,是為了紀念台中縣的前任知事兒玉利國村上義雄木下周一,改設利國町村上町木下町,並將新高町改為明治町,高砂町改為大正町。新高町和高砂町則改到尚未實施市區改正計畫的地區,新高町取代北岡町,為台中中學校、台中公園和水源地的所在地;高砂町取代松山町,此町內則有帝國製糖會社的糖廠。另外,台中廳還希望能在町名公布的同時,將台中街改稱為台中市。

通稱町名公布(1916年)

於是,台中廳在1916年11月3日──迪宮裕仁親王(後來的昭和天皇)被立為皇太子之日,將先前公告台中街的暫時町名改「通稱町名」,而台南廳也在同天公告了台南市的通稱町名。(台中廳告示第141號 台中町名改定件ノ)

臺中街的此次町名修正公告仍為「通稱町名」,只是作為日常生活中通俗的稱呼,而台中正式的町名改正則是要等到1926年才實施。另一方面,台南雖然與臺中在同一天公告了通稱町名,但台南市在1919年4月即正式實施了町名改正,早於台中市,成為台灣第一個實施町名改正的城市。

臺中市街圖,圖中可見1916年公布的30個町

台中市成立 (1920年)

1920年10月1日,台中市成立,下轄台中、頂橋子頭、公館、東勢子、旱溪、下橋子頭、樹子腳、番婆、半平厝、後壠子等10個大字。

增設梅枝町(1921年)

台中市西北側的後壠子,部分區域在1921年4月18日改為「梅ヶ枝町」,此名稱可能是來自附近的梅川。(臺中州告示第83號 臺中市通稱町名追加ノ件)

町名改正實施

町名改正實施前的反對意見

台中市役所計畫再將來實施町名改正,將町改成正式的行政區,故在1922年9月1日召集了台中州、市當局,和台中市協議會常置員討論此事。

在台中的日人企業家坂本素魯哉在會中表示反對意見,認為台中市區既然是像京都一樣的棋盤式規劃,町的制定應該也要像京都一樣,改為以道路和方位稱呼的「條通」,並以鐵道和大正橋通交叉口為中心點分為十字型,設置東一條通至四條通、南一條通至四條通、西一條通至九條通、北一條通至九條通,隨著市區發展可再依序設置十條通、十一條通。為了町名的更改,在台中的日本人藤利勊、有本和義、前田八十松、新見喜三、長岡寬等五人在1922年9月14日上台北,向總督府的總務長官賀來佐賀太郎陳情,反對以現有町名作為未來町名改正的方案。

另一方面,台中州知事常吉德壽則在另一場會議中表示,民眾已習慣了現在的町名,將其更改並不容易;而為了尊重原本町名命名的人,因此亦不建議更改町名。

台中市的町名改正在之後因此延宕。直到1925年11月,都不時有陳情要求更改台中市的町名。

町名改正實施(1926年)

雖然部分民眾對於台中市的町名改正有諸多意見,但台中市後來仍將既定的31個通稱町名改為正式的町名。1926年4月1日,台中市實施町名改正,為繼台南、台北、高雄後,第四個實施町名改正的城市,正式設置町的行政區,同時修改台中市下的大字和字,使町名成為行政登記和統計的地址。(台中州告示第87號 臺中市大字區域ノ變更及各町ノ字名竝其ノ區域ノ件)

1932年9月15日,大屯郡北屯庄邱厝子的一部分劃入台中市新高町。(府令44號)

臺中市街圖,1934年

對於町名的檢討

台中和台南為台灣首先公告通稱町名的城市,這些町名也成了後來正式的町名,但其町名完全的內地化,忽略了當地原有名稱,缺乏與地方連結的歷史脈絡。

於是,當台北在1922年討論其町名制訂時,官方呼籲要「尊重地方舊稱」,因此之後訂定的町名,其部分便轉化了當地固有名稱,如台北市的書院町、文武町、古亭町、龍口町,高雄市的鹽埕町、哨船町、旗後町,基隆市的仙洞町、觀音町、福德町。

參考資料

  1. 臺中市史,臺灣新聞社,1934–01–20
  2. 李宗信,日治時期區域改革 大字與小字,臺灣學通訊 第116期,2020-03-13
  3. 臺中雜信 町名命名會,臺灣日日新報,1913-11-21
  4. 臺中町名と實施期,臺灣日日新報,1913–12–20
  5. 臺中の町名 假に新名を用ふ,臺灣日日新報,1914–09–27
  6. 臺中の町名 改稱よ共に市と稱す,臺灣日日新報,1916–10–16
  7. 新町名決定 立太子式紀念として 先つ臺中臺南の分發表,臺灣日日新報,1916–11–03
  8. 臺北の新町名 歷史的舊名尊重,臺灣日日新報,1922–01–21
  9. 臺中の町名改正 賛否の意見を徵す,臺灣日日新報,1922–09–02
  10. 臺中市區改正眼目 番號式稱呼の「...條通」に,臺灣日日新報,1922–09–03
  11. 町名改正反對 委員出府長官へ陳情,臺灣日日新報,1922–09–15
  12. 町名改正問題は常吉知事と懇談の結果,臺灣日日新報,1922–09–27
  13. 臺中市町名公稱促進を當局に交涉,臺灣日日新報,1925–11–11

--

--

台灣史地大小事
台灣史地大小事

No responses yet